《歐北來人物誌》
「如果墾丁大街或某條商店街可以代表整個恆春半島的話,那麼你也可以說台北東區是一個國家公園。」昶幃半開玩笑地說道。
「但是鮮少人深入去瞭解,為什麼墾丁會是一個國家公園?它是為何被成立?又是如何形成的?為什麼它跟森林遊樂區會分開?」
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昶幃,他披著寬大擺袖的羽織,肩揹著復古的茄芷袋,頭戴著黃色的鴨舌帽,手上還拿著一疊資料與古早味的戳戳樂,神采飛揚的說個不停,帶我們透過尋寶遊戲,一張一張的歷史照片,親自走訪與對照,穿梭恆春古城的今昔,深入淺出的認識日治末期民國初期恆春街,在巷弄間聽著白髮蒼蒼的長者說故事,抑或是和當地的阿姨學習怎麼品嚐新鮮的檳榔,以及走入新舊並存的質感小店,爬梳建築上的歷史脈絡。
 
他是屏東人,卻對自己的故鄉很陌生,也曾是一個對旅遊、觀光完全不了解,但想開民宿/背包客棧、在台北教書的高中老師:「當老師雖然快樂,但我知道內心深處,更渴望能與更多的外國人做文化上的交流,不過突然意識到,我連自己的故鄉都不了解,必須先從認識自己的文化出發。」
這股強烈的好奇心驅使著他返鄉,透過 #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,他在去年加入了「  恆春半島慢慢遊」團隊,從恆春半島出發,為他的夢想鋪路:「半島的觀光,在台灣裡算是有比較多好的資源,也正好是南排灣的領地,有很多的天然資源跟文化故事。」
「已有這麼多的參考書、報章雜誌報導這裡,回來應該只要讀一讀這些資料,加上到現場看一看,很快就能了解這裡的脈絡了!」 一開始,他天真的這麼想著,後來卻慢慢發現,這些資料其實很片面:「大家多半是走馬看花的寫,反而內部深刻的沒寫到或沒寫出來,好比食物在你面前,你看到時知道它叫什麼,雖然聞到了、也嚐到了,但卻不知道它的精髓在哪?你不知道為何在這個地方出現?跟人的連結是什麼?」
既然想做文化的推廣,就不能失去與人之間的連結,他從墾丁國家公園如何形成開始研究,一路追溯到百多年前日本人來恆春半島發展講起,從鵝鑾鼻和貓鼻頭等地的珊瑚礁因板塊擠壓而逐漸抬升浮出水面,形成珊瑚礁石灰岩。到其受地下水溶解與沉積作用,形成許多石灰岩洞及鐘乳石⋯⋯細數半島數十萬年來的自然變遷,來一趟等於上了半學期的地科課 :「歐亞板塊沖積岩層、火山的玄武岩地形(大霸尖山)、生物沈積珊瑚礁地形,說穿了在地科課本看到你不會有深刻的感受,考完試就忘了,直到實地去看,一輩子都忘不了。」
在不同族群的融合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激盪下,造就出半島豐沛的文化與故事,這才是國家公園在此的意義。
現在昶幃跟夥伴嘗試設計不同的新遊程, 希望透過與社區共同創作,重新建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,讓不同的文化可以對話:「恆春半島不是只有墾丁大街,也不是只有恆春人,我們的活動的目的不是單純帶你去吃綠豆饌、嚼檳榔而已,而是透過這些『體驗』作為一個引子,讓你了解,這裡有哪些族群,這些族群之間彼此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,唯有瞭解所有事情都是多元的,才能彼此尊重,互相共榮。」
更多活動資訊請洽恆春半島慢慢遊:◆ 老城在在◆在地古城導覽
https://docs.google.com/forms/d/e/1FAIpQLSdybGKpvLVT0_VDJXA_znE4JySwomEuKnMa7fAF5b6k-juoiA/viewform
#感謝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邀約
#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
 森社場所 - Lishan Eco Com
 恆春半島慢慢遊